保健品虽非药
也会引发“药驾”
脑白金是一种广告知晓度高的保健品,主要成分褪黑素对神经中枢有抑制作用。尽管产品说明提醒正在驾车和机械操作者不宜服用该品,但人们容易对提示不以为然,因为保健品不是药物。
中药天麻也常作为保健品使用,其含有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天麻素,该成分具有显著的镇静催眠作用,驾驶人员应避免大量食用天麻和慎用天麻素制剂。
消渴丸中含有西药成分格列本脲(优降糖),虽然剂量不大,但格列本脲降糖作用很强,仍然具有诱发低血糖反应的潜力。如果不了解消渴丸的药物组成,又服用了其它的磺酰脲类药物,更容易诱发低血糖症状,驾驶人员应慎用消渴丸。
可能影响到驾驶安全的药物还有很多,像平喘药、心脑疾病治疗药、抗精神病药等。
我国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醉驾入刑”,司机都知道“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现在,希望有更多的司机树立起合理用药、规避交通意外的理念。
延伸阅读
交通意外二成与药物有关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和药剂科专家临床经验,有7大类药物会对驾驶产生影响,它们分别是:抗组胺药物、抗抑郁药物、镇静催眠药、解热镇痛药、抗高血压药、抗心绞痛类药、降糖药。
奥地利科学家柯·瓦格涅尔在研究了9000起交通事故后查明,其中16%是因驾驶员服了某种药物所引起的;美国加州也有巡警指出,大约30%的“受影响下驾驶”案件由于服用药物不当造成。苏州大学医学院等研究人员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曾引述了国外一项调查:该调查曾在18882个发生交通事故死亡的驾驶人员死后4小时内采集他们的血液样本,进行乙醇(酒精)和其他43种药物筛查,结果乙醇阳性率达到51.5%,而其他药物的阳性率也接近18%。波兰的研究发现,20%的交通事故是由于司机服用了一些日常药物造成嗜睡引起的,而肇事司机对此却全然不知。由此可见,与药物有关的交通事故死亡率不容小觑。
西方发达国家较早普及了家用汽车,对药物影响驾驶安全的问题早有研究,值得借鉴。据介绍,在美国,酒后驾驶的法律同样适用于药后驾驶。如果警察怀疑你是在药物影响下驾驶,就会要求做血液和尿液测试,拒绝测试者,驾照会被暂时吊销。2010年,美国有37个州通过了禁止药后驾驶的法律。鉴于此,多数人在服药前会主动向医生或药剂师咨询并仔细阅读药品的警告标签,以确定是否可以在服药之后驾驶。法国还根据药品对司机驾驶能力影响的程度,将其分为4个等级,并要求药厂在药盒上以不同颜色标识,警示药物对驾驶能力的影响。